台灣的領域上住著許許多多的人,說著國語、台語、客家語、原族民語、英語等…。雖然語系之多,但哪一個族群先來到台灣呢?據說在漢人還尚未移居台灣之前,最早在台灣定居的族群原住民。

P1000476拷貝.jpg

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就如同故宮博物院內的文物典藏,想要轍底的了解,可得花上一番功夫來細細研讀,沒想到鄰近故宮博物院旁有個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P1000436拷貝.jpg

經由公園內的意象設施,公園入口處展示著原住民各族特色的人像石柱,上面刻劃著,有泰雅族、賽夏族邵族鄒族、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布農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平埔族、雅美族共13族。

P1000543拷貝.jpg

底下為公園告示牌上解說著各族特色的文字

泰雅族 (Tayal tribe)

泰雅族居住於台灣中北部山區,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分佈區域最廣的一族,人口約八萬六千多人,僅次於阿美族。以紋面的習俗為大家所熟知,代表了男子的成年、勇猛及女子的善於織布。織布的技術及色彩的豐富為九族之冠,泰雅族為平權的社會,頭目為民選產生,由具聰明才智及領導能力的人擔任。口簧裙舞是男女追求愛情的表徵,在泰雅族的活動裡常可以欣賞到,服飾以紅白色為主,黑色次之,紅色代表力量的來源。

(RK:「口簧琴」:是以小竹片和黃銅薄片做成的,拉繩彈撥會發出嗡嗡之音。)

(RK:「紋面」:成年的象徵,男子具備狩獵、出草等技能,女子以織布技藝熟練才可以紋面,所以早期會織布的女子可是泰雅勇士想追求的對象喔!)

P1000439拷貝.jpg  

賽夏族 (Saisiat tribe)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七千人。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最為大家所熟知,祭典神秘內斂,祭歌時而幽緩哀怨,時而歡欣鼓舞。代表各家族的臀鈴是特有的樂器,賽夏族有許多特別的姓氏,如「日」姓是射日英雄的後裔。「根」姓為樹根之意。「章」姓為樟樹之意。亦有紋面之習俗,傳說為受泰雅族影響所致,服飾以紅色為主、白色次之,卍圖案常見於衣飾之上。

(RK:「姓氏旗」: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矮靈祭會持姓氏旗參與祭典。)

P1000441拷貝.jpg     

邵族 (Sao tribe)

邵族居住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畔一帶,人口僅剩下三百多人。現今的日月潭底曾經是邵族的舊社,日據時期因開發水力發電,使得邵族聚落沉埋水底,邵族人因此被迫遷移。邵族雖然漢化很深,族人大都操閩南語,但依然保留完整的祭典及宗教信仰,「祖靈籃」又稱「公媽籃」是祭典主要的祭祀之一,「杵音」的演奏,由數位族人手持長臼在石板上敲擊是邵族人的樂器也是揭開邵族過年的儀式之一。服飾以紅色為主,黑色次之。

(RK:「杵音」:數人拿著舂米的木杵,敲著地面的石塊發出悅耳節奏的聲音。

 P1000443拷貝.jpg

鄒族 (Tsou tribe)

鄒族居住於現今南投縣信義鄉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一帶(北鄒)及高雄縣桃源鄉、三民鄉(南鄒),人口約七千人。位於鄒領域東側的玉山,是鄒人紅水神話中的避難之處。鄒族部落分為大社與小社兩種,大社擁有男子會所(庫巴),可以單獨舉行祭典。部落性祭儀以「凱旋祭」或「戰祭」為最重要,俗稱MAYASVI。文化方面則以男性狩獵,揉皮技術高明見長。男子服飾以紅色為主,皮褲最常見,女子喜著藍色為主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P1000445拷貝.jpg 

阿美族 (Ami tribe)

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台東一帶,面臨太平洋,背靠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為其腹地,人口約十四萬六千人,係台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有完整的年齡階級制度,為母系社會。其體型較為高大健美,生性活潑,喜愛歌舞及運動。許多職棒明星、籃球健將都是阿美族人,最有名之祭典為「豐年祭」,表達了個人生活的感觸,也反映了部落社會組織及敬老尊賢的倫理。阿美族人嗜食天然、有機的野生蔬果、山產、溪產及海鮮,有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以活潑熱情的紅色服飾為大家所知曉,裝飾著許多豔麗的亮片、珠子是其特色。

(RK:「豐年祭」:族人為了慶祝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的慶典)

(RK:「母系社會」:家裡的大小事由女主人作主)

P1000447拷貝.jpg

魯凱族 (Rukai tbibe)

魯凱族居住於台灣南部、中央山脈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今東興村),人口約一萬多人。舊時有嚴密的貴族階級與規範,平民須向貴族納貢。由於居住地與排灣族相鄰,加上通婚的頻繁,因此文化、生活頗多類似。百合花為族人神聖的裝飾,代表女子的貞節與男子狩獵的豐碩。琉璃珠、陶壺及木、石雕為族人所喜愛。服飾以黑、藍色為底,橙、綠、黃三色常見於衣飾及琉璃珠上。居家服早期以白色為主,代表著純潔與崇敬的心理。目前台東縣東興村的年輕女子喜著紅色為主的衣飾。

P1000449拷貝.jpg  

排灣族 (PAiwan tribe)

排灣族居住於屏東縣南大武山地區及台東縣太麻里大武地區,人口約六萬七千多人。有明顯的社會階級,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昔日頭目擁有河川、土地、獵區。貴族擁有耕作權不必納貢。華麗的服飾與雕刻工藝的發達為各族中少見,琉璃珠、陶壺、青銅刀被族人視為珍寶,代表財富身份與地位,而傳統之陶壺雕塑及樑柱木雕,常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象徵貴族地位之崇高。女子服飾著重於典雅、端莊,男子則表現英勇及帥氣。均以黑、藍色為底,綴上橙、綠、綠色的琉璃細珠,早期亦有紅色為主的織衣出現於南部排灣族。

(RK:「竹竿祭」:每五年舉行一次五年祭又稱竹竿祭,祭司將球拋向空中,勇士們拿著十幾公尺長的竹竿,刺中球的能為家族帶來好運。)

(RK: 琉璃珠、陶壺、青銅刀被視為排灣三寶。)

 P1000451拷貝.jpg

卑南族 (Puyuma tribe)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共有八個社,因此清朝時被稱為八社番(目前已擴遷為十個社)。清朝時期就已進行植稻農耕的生活,有嚴謹的會所制度及軍事訓練,著重在青少年的養成教育。曾經統治東部各部落,是武力強盛的民族。母系社會是其特色,女子繼承家業及祭祀的權力,盛行的巫術為其獨特之文化特色。黑色的服飾上表現紅色為主的刺繡或織紋,目前族人亦喜著白色之上衣。

(RK: Puyuma轉身一變為普悠瑪一詞,來源就是卑南族啦!)

 P1000453拷貝.jpg    

布農族 (bunun tribe)

布農族居住於台灣中部中央山脈兩側,海拔約1000至2000公尺 的山區,是台灣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最高的民族;人口約四萬多人。優美的合音是其文化特色,舉凡日常歌謠、傳統祭儀、西方宗教儀式均以和諧的合音呈現,「打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之生命禮儀,而祈求小米豐收的祭歌被世人俗稱「八部合音」名聞國際。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只有以家族長老組成的長老制,但有軍事領袖及祭儀領導的祭師。服飾以白、黑色為底,襯以精美的織紋及刺繡圖案。

(RK:打耳祭的祭品是獵物的耳朵,以鹿耳為最好。)

 P1000455拷貝.jpg

賽德克族 (Sedeq tribe)È

賽德克族(或稱太魯閣族)主要分佈於南投縣及花蓮縣山區,目前被劃為泰雅族的一支,惟其語言與生活習俗與泰雅族的差異頗大。賽德克族重視貞節與崇尚武勇,清清白白的做人是祖先的遺訓。「祖靈祭」為賽德克族主要的祭典,服飾以紅、白兩色為主,織紋分佈於特定部位,具特別意義(如英雄)不可逾越。日據時代著名的「霧社事件」就是南投縣賽德克族人發起的抗日戰爭。

(RK:2011年推出的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讓原住民的議題瞬間成為注目焦點,也讓塵封已久的歷史事件再次被大家所看見。)

P1000457拷貝.jpg

噶瑪蘭族 (kavalan tribe)È

噶瑪蘭族原居住於蘭陽平原一帶,清領時期,稱為「蘭地三十六社」。噶瑪蘭族後因漢人的進入開墾被迫遷移,從冬山河出海至花(東)地區,因此今日的宜蘭、花蓮、台東一帶有噶瑪蘭人居住。其中尤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最為集中。噶瑪蘭族係台灣平埔族中唯一保留完整語言、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的族群,尤其傳統習俗及過年時的祭祖「巴律令」、飲食文化都深植於族人的生活當中。另外,巴蕉絲纖維的手工織布也是其特色之一。黑色的服飾最常見,目前亦有些族人著白色的服飾,這些都是近十年來才恢復的。

 P1000459拷貝.jpg    

雅美族 (Yami tribe)

雅美族(或稱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族群,居住於台東外海約82公里的蘭嶼島上,面積約45.7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千人。清朝稱蘭嶼為紅頭嶼,民國三十六年以島上盛產蝴蝶蘭改稱為蘭嶼,每年36月間舉行之「飛魚祭」為眾所知曉,並發展出吃魚的文化特色;如老人魚、女人魚及男人魚等。為了捕魚而製造了拼板舟,其雕刻工藝的細膩是其特色;為了防颱而發展出半穴居的建築。服飾以藍、白為主,輔以黑色的織線,織紋精細密實適用於濱海的島嶼生活。

(RK:穿著丁字褲的勇士們,大家是不是比較熟悉,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P1000461拷貝.jpg 

平埔族 (Pingpu tribe)
平埔族為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之統稱,其居住區域遍及全島。在風俗、語言、生活習性及文化特質上屬南島語族的一支。崇尚祖靈信仰,因族群及地域的不同而有「阿立祖」、「太祖」、「太祖媽」…等。目前以台南「頭社」及「吉貝耍」兩地的阿立祖祭典為最有名,由族中女子帶花環、唱祭歌(俗稱牽曲)並以酒、檳榔,祭祀祖靈。平埔各族的服飾不盡相同,黑色、紅色為其主色,居住於中部的巴宰族以精美的織衣聞名,目前只能在少數的博物館中可欣賞到。

(RK平埔族是以前用來簡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

 P1000463拷貝.jpg 

公園內景色

P1000479拷貝.jpg P1000485拷貝.jpg P1000499拷貝.jpg P1000474拷貝.jpg P1000478拷貝.jpg  

發現台灣原住民屬於泛靈信仰,相信萬物皆有靈魂的存在,以及原住民每一族都還有其獨特的祭典。

P1000437拷貝.jpg

台灣原住民在藝能界、體育界、政治界和其他領域都有很多的名人如藝人張惠妹就是卑南族,她有張專輯為『阿密特』就是用她的原住民姓名「古歷來‧阿密特」另外經過多年到現在的原住民族群,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等14族。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所見到的則沒有見到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

(RK:「太魯閣族」是民國93年(2004)1月14日經政府核定成為原住民族

(RK:「撒奇萊雅族」是民國96年(2007)1月17日政府核定成為原住民族。)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成立於民國89年(2000)年12月9日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